8月31日,16家上市銀行出齊中報。數據顯示,僅在上半年,這16家銀行就賺得6849億元,遠超已公佈業績的2521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凈利潤之和。(9月1日《新京報》)
  一年又一年地發佈類似數據,幾乎已經失去了新聞價值,其中的原因也早已通透。銀行不是你想開、想開就能開,那是屬於行政壟斷性質的事業。既然壟斷經營,就是賣方市場,必然規模龐大、存貸利率差巨大、收費項目繁多,躺著就把錢賺了。
  說什麼呢?先說個故事吧。
  在世界的西方啊,有個國家被我們稱為英國。在英國的歷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女皇,名字叫伊麗莎白,於1558年至1603年在位。許多人說,她是英國曆史上的最後一位專制君主。
  伊麗莎白繼承的是一個貧窮的英國,債務龐大。在財政狀況方面,老太太當年還是比較負責任的,終其一生都一門心思地還債。辦法無外乎兩個,一是節流,二是開源。老太太真是非常節儉的,但光節儉也是不行的,還必須開源。對於那一時代的英國君主,所謂開源,一般就是向議會提出要求,經議會批准,就可以徵稅了。但老太太很少向議會提出要求。因為大憲章訂立以後,議會日漸強勢了,在批准徵稅要求的同時,往往跟君主講條件、爭權力。老太太愛權如命、守權如金,被迫讓渡權力是她非常不滿意的。怎麼辦呢?老太太想到了出售壟斷經營權的法子。就是先針對某個行業頒佈禁令,然後,給特定個人豁免權。這也就是將該行業的壟斷經營權交給他了。當然,豁免權不白給,那是要花錢買的。老太太頒佈如此多的禁令,又賣出了同樣多的豁免權,以至於當時的許多人擔心:這樣搞下去,不用多久,我們吃的麵包也要被統購統銷了。
  如上述,老太太一生很少向國會提出征稅要求,但人們並不因此而認為她愛護人民、不盤剝百姓,因為她的出賣壟斷權利所得,遠遠超過其他君主的徵稅所得。
  當時,英國人已經比較重視商業了。伊麗莎白老太太這樣做,被認為是嚴重地阻礙了商業流通、經濟發展。不僅如此,老太太還因此逃脫了議會的約束。以現代的政治眼光看來,這是非常危險的。即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
  但無論如何,老太太還算誠實,知道並公開承認設置壟斷經營權必然滋生巨大的不正當利益。誰要想攬取那些不正當利益,可以,但“衙門八字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你得先把“承包款”交上來。老太太不是君子,卻是真小人。
  今時今日之銀行、“三桶油”,或是電網、電信等等企業,坐擁行政壟斷權力,必然且已經滋生了巨大的不正當利益,此已是共識。當爭執激烈而這些行業的的行政壟斷地位卻一往既往地穩如磐石之際,出乎權宜,至少應仿效伊麗莎白老太太,臨時開徵行政壟斷稅。擴而大之地說,對由行政方式決定行業內的經營者數量,又由政府以牌照方式特許經營的企業,無論國營或民營,都必須徵取行政壟斷稅。特別是國企,紅利稅與行政壟斷稅應並行不悖。前者是資本回報,後者是為壟斷經營權力付出的代價。為平衡總體稅率,在征收行政壟斷稅的同時,可以相應地減免其他名目的稅費。譬如教育附加費等,完全可以停收。
  開徵行政壟斷稅絕不是為行政壟斷行為正名。壟斷之弊,不僅僅在於特定個人、企業牟取了暴利,更在於阻礙了市場競爭,阻礙了無數人發揮其聰明才智。以銀行業為例,在16家上市銀行半年就賺得6849億元,“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背後,是多少個人、企業貸款不得、創業不成,忍看聰明才智、宏偉藍圖成為紙上談兵。遑論在賣方市場中,多少個人、企業還不得不在正常利息外,進一步地向銀行、高管支付各種回扣了。
  以社會經濟發展、公平競爭之名,必須盡最大努力壓縮行政壟斷規模。在這一目標變成現實前,作為權宜之計,開徵行政壟斷稅,這個真應該有。
  文/許斌  (原標題:行政壟斷稅,這個真應該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n45lnguz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